栏目分类
X2Y2中文网
你的位置:ENS 中文站 > X2Y2中文网 > 真的有种蛇叫“素贞” 给物种起名那些事儿
真的有种蛇叫“素贞” 给物种起名那些事儿
发布日期:2025-01-04 14:23    点击次数:87
转自:中国科学报2021年3月,一支以中国学者为主的研究团队发表了对我国银环蛇物种进行厘定的文章,并描述了一种以前未被发现的剧毒蛇——“素贞环蛇” (Bungarus suzhenae)。素贞?没错,名字就是源于传说人物“白素贞”。为啥叫“素贞”?该蛇身上有许多白色横纹,在蛇界中与“白蛇”形象颇为相近,让科研人员不禁联想到那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但素贞之所以被称为“素贞”,还因为“毒”。曾有两位蛇类研究人员误将素贞认成其他环蛇,一不注意被咬,导致一死一伤。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物种,知晓它的“厉害”,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利为其命名“素贞”的最主要目的。给物种取名,是门学问。当考察发现的某个物种被证实为新种,并即将通过期刊等方式正式公开“亮相”时,科研人员都会为其取一个响亮又“个性”的名字。一个好的名字,既是对新物种科学的描述,又是意义和精神的承载。它蕴含着科研人员的巧思,又常常令人“脑洞”大开。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联系了多位植物领域和两栖爬行动物领域的学者,听他们说说物种命名那些事儿。以特征命名最简明新物种的拉丁名,由属名+种名构成。“通常属名和种名是两个不同的拉丁单词,属名定义了改属物种的共性,而种名则标志这一物种在属内的个性。”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勤表示,有时属名和种名相同或相似,如眼镜蛇的拉丁名“Naja naja”。科研人员给新物种取中文名也多从物种显著的特征入手,简单明了。例如在四川峨眉山,有一种蛙因喉部声囊作用会发出如传说中仙姑弹琴的声音,便得名仙琴蛙。“有的更加直接,拥有特殊鳞片的闪鳞蛇,表面光滑的光滑爪蟾。整个臭蛙属,不用说,肯定就是因为‘臭’。”陈勤说还有的物种天生擅长“cosplay”,如蛇蜥,因没有腿看着像蛇而得名,但其实是蜥蜴。用发现地为物种命名也很常见。3月17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波及其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种名为卧龙报春的新物种,为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因其模式产地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故取名“卧龙”。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了物种保护宣传,唤起大众热爱科学的热情,给物种取的名字更颇具匠心。“最有名的就是素珍环蛇(Bungarus suzhenae),中文名和拉丁名都取用了民间故事《白蛇传》里的人物,白素贞。”陈勤介绍,采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传说人物名来命名,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又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物种,而且素珍环蛇身上有许多白色横纹,在蛇界中与“白蛇”形象相近。以神话传说命名物种并非个例。上古神话中,有一种龙首鱼身的螭吻,又称龙鱼,擅长吞火。螭吻颈槽蛇(Rhabdophis chiwen)就取自这个角色,因为该蛇类靠吃萤火虫来积累毒素,用于抵御外敌,与螭吻的“吞火”特性相近。以状态取名的“奇遇”新物种的命名,有时候还极具故事性,融入了一些主观色彩。著名生态学专家印开蒲讲述了一个关于垂茎异黄精的故事。从名字上看,就知道其呈垂状。但在科考人员第一次发现它时,是以“飘拂黄精”为其命名。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横断山综合考察队在贡嘎山海螺沟进行植被调查时,临时驻扎在了一个叫青石板的山沟。某天早晨,考察队队长,著名的植被生态学家刘照光醒后,到一棵树龄约四、五百年的山毛榉科植物包石栎大树下“方便”。突然几滴露水从树叶上滑落,刚好滴在了他头上。他顿时清醒,下意识抬头看了看。眼前这胸径1米左右,高约25米的大树枝叶密如华盖,阳光穿过树缝,金光点点。刘照光突然被头顶上一枝斜生树杈上,悬着的约50厘米长的小草吸引。晨光沐浴下,它轻轻随风飘动。摇曳中,这株植物显露出叶片腋下的白色钟状小花,如倒挂的铃铛。刘照光迅速在脑海中比对之前观察和研究过的植物,意识到这株小草很可能从未被科研人员发现、记述以及命名。他立即找来随队向导,用一根长竹竿将小草从树干上厚厚的苔藓中戳了下来。向导告知,在当地这类植物就被称为“飘草”。经过后续的鉴定和查阅,刘照光确定其为百合科黄精属新种,并根据对该植物自然状态的印象,和植物分类专家胡孝宏共同给它取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名字——飘拂黄精(Polygonatum pendulum)。飘拂黄精。印开蒲供图以前辈之名成传统新物种的命名,有时也承载着科研人员对前辈的敬仰和怀念。去年八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江西农业大学联合发表了一个鼠李科植物新种旱谷蛇藤。研究人员为其拟定的拉丁名为“Colubrina zhaoguangii”,以纪念和致敬在横断山区从事植被研究的刘照光。中文名则根据植物特殊的生境,取名为“旱谷”。用前辈的名字为新物种命名,更被视为一种“传承”。峨眉髭蟾,模式标本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其是由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祖师爷刘承钊于1938年调查、并采集并记录,经过多年的文献研究、标本查,最终于1945年把它定名为“峨眉髭蟾”,确定它为蛙类中的一个新属、新种,而这也是第一次被中国科学家记录下来的一个新属种。刘承钊以恩师博爱理之名,为该物种的拉丁名定为“Leptobrachium boringii”。刘承钊在两栖爬行动物领域的贡献卓越,而他和同为动物学家的妻子胡淑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对待科研工作的精神也深深鼓励着后辈。为了解决崇安湍蛙复合种的分类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员团队曾与中山大学等单位合作,综合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等证据,将四川盆地周缘地区分布的隐存种描述为新种——钊琴湍蛙(Amolops chaochin)新种中文名分别取“刘承钊”中的“钊”和胡淑琴中的“琴”,种本名“chaochin”是用两位名字英文拼写“Ch’eng-Chao Liu”和“Shu-Chin Hu”的末尾词合并而成(chao+chin),以此表达敬意。刘承钊于1940年在峨眉山采集的钊琴湍蛙标本,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于标本馆。成都生物所供图